夜幕初临,中交三航局玉环坎门中心渔港项目会议室的灯火已然亮起。青年职工们伏案于图纸与规范之间,沉浸在这特殊的“晚自习”,书页翻动的微响是这片专注空间里唯一的声音——这是坎门中心渔港扩建工程项目部为青年人才精心打造的“成长摇篮”核心场景之一。在这里,理论知识的汲取与现场实践的转化,在“导师带徒”机制的催化下紧密融合,青年人才的成长步伐正被加速推动。
领航这场“实战教学”的核心人物,是项目生产负责人曾仁刚。这位被同事们誉为资深专家,海风与烈日在他脸庞刻下的印记,是多年奋战一线的无声勋章,眉宇间透着坚毅与沉稳。他领衔的“导师带徒施工攻坚组”,既是项目攻坚克难的智慧中枢,更是将图纸符号锻造成实战能力的核心“熔炉”。
面对项目紧张的工期,曾仁刚总在思考影响工期推进的关键线路,以及如何带领徒弟们抽丝剥茧,科学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和工艺,在实践中锤炼他们的应变能力和统筹协调能力。一次码头前沿现浇桩帽施工就遇到因长期自然回淤导致施工时泥面标高高于桩帽底标高约2.1m,不安排清淤根本无法组织该工序施工的难题。作为码头下横梁现浇的关键工序,如何快速高效地解决问题变成了一块烫手山芋。曾仁刚组织工程、技术人员一起实勘现场,就地取材利用现场钢板等材料,通过验算设计出最适合现场施工的钢套箱,同时利用现有设备完成钢套箱的沉设和清淤工作,避免了采用土石围堰或钢板桩围堰等耗时长费用高的方案,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成本并加快了进度。通过类似案例,给徒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现场教学课,让徒弟们在惊涛骇浪中刻骨铭心地领悟到:“图纸是纸面,泥面的起伏、潮汐的力道才是活教材”——人、材、机调配、关键工序、工序衔接、交叉干扰协调、统筹安排等这些战场经验必须刻入脑海中,运用于手中。
曾仁刚的现场教学,正是项目部系统性培养青年人才的缩影。项目部深谙:图纸符号的生命力,唯有在轰鸣的现场才能激活。因此,“躬身现场”被明确列为青年工程师的必修课。 技术员小陈初到时,也曾深陷图纸与实地偏差的困惑。正是在项目部“必须吃透现场”的严格要求下,他于预制场反复观察、测量、比对,终于参透:图纸是静态骨骼,施工是动态的血肉生长。无数个像小陈这样的青年,正是在一次次与现场的“亲密接触”中,完成了知识的奇妙“化学反应”——纸上冰冷的符号获得了血肉的温度,图纸与实景的无形之墙被亲手推倒, 实践本身,就此化为他们步步登高的坚实阶梯。
当前,面对关键挂篮施工的挑战,项目部迅速行动,组建了技术攻坚队。 技术部办公室灯火通明,这支青年技术攻坚队,正将挂篮设计图纸逐页摊开,进行着高强度的“战前推演”——这本身就是一堂项目部精心设置的综合实战课。在项目部几位“老师傅”的指导下,队员们如同部署精密手术:目光如显微镜般扫过图纸每个细节,笔尖沙沙作响,精准标注核验点。年轻的队员们各司其职:或埋头核对材料清单,确保万无一失;或用简易构件反复演练安装流程,模拟实战。室内没有喧哗,只有高度专注交织成的无声交响。这场由项目部主导、攻坚队执行的静态筹备,不仅是对未来风险的精准预判与化解,更是项目部锤炼青年人才风险预控与协同作战能力的核心战场。
此刻,中交三航局玉环项目部推行的“轮岗交流制”也在同步发力:熟悉材料管理的小李协助核对钢材质保书;熟悉施工管理的施工员小阎参与挂篮安全管理编制。多岗位的交叉历练,使青年职工们能从更立体的视角夯实施工基础,这正是项目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匠心所在。
窗外,新扩建码头的轮廓已在暮色中初显峥嵘。窗内,项目部会议室的灯光覆盖着青年职工们专注的身影。翻阅资料的低语、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共同编织着项目部人才培养的序曲。(通讯员 虞安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