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 浙江电力现货市场历经463天长周期结算试运行后转为正式运行,这也是长三角地区首个转正的现货市场,标志着浙江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推动构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上迈出关键一步。
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以来,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统一市场、两级运作”市场架构经历长周期、多场景的实践检验。从目前来看,市场发展态势良好,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协同运作的电力市场体系初步形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日益凸显。
在此背景之下,国家进一步加快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现货市场方面,今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通知,明确年底前基本实现电力现货市场全覆盖,全面开展连续结算运行,最晚于2026年6月底完成。
当此时,浙江电力现货市场转正式运行,释放了现货市场提速建设的重要信号。
于浙江而言,现货市场转正也是在资源约束和能源转型双重压力下,面向市场寻求解决方案的重要探索,旨在借助市场的资源基础配置作用,引导资源顺畅流动,增强电力供给能力,助力新能源消纳,确保电力保供的根“立”得稳、能源转型的局“破”得开。
作为“西电东送”大动脉的枢纽,绍兴换流站投运以来已累计输送电量3813亿千瓦时,有力保障长三角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丨吴米佳 摄
浙江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历程可追溯至2019年启动的试运行,期间因保供稳价等诸多因素,经历中断运行,过程一波三折。经过六年规则完善与技术升级,特别是2024年进入连续结算试运行后,市场环境逐渐变化,主体规模持续扩大,规范水平持续提高,规则体系逐渐健全,技术支持系统校验、市场建设合规性等方面也逐渐满足市场连续运行要求。
数据显示,2024年,浙江发电侧市场化电量5260亿千瓦时,用电侧市场化电量3388亿千瓦时;注册各类经营主体13.18万家, 参与主体涵盖火电、新能源发电企业、售电公司及众多大工业用户,市场边界不断拓宽。
截至目前,浙江电力现货市场长周期运行历经大检修、梅雨汛期、迎峰度夏、迎峰度冬、国庆和春节长假等不同场景考验。期间,浙江电网运行安全稳定,现货市场运行总体平稳,为正式运行奠定基础。
分析认为,当前浙江电力现货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保障电力供应、促进能源转型和稳定能源价格方面的作用逐渐显现,加之运营机构基础保障制度健全,市场风险总体可控。
作为“能源消费大省、资源禀赋小省”,过去二十多年,受能源制约影响,浙江电力供需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十四五”以来,最高用电负荷和用电量年均分别增长5.9%、8.6%。8月11日,浙江全社会最高用电负荷超过1.31亿千瓦,今夏已四次创历史新高。据测算,今夏浙江最高负荷将达到1.33亿千瓦,保供形势依然严峻。
从统计分析来看,现货市场的启动,可增强电力供给能力,实现“立”得稳目标。
据了解,浙江现货市场启动后,现货市场有效反映供需形势变化,高峰时段通过现货高价,激励发电企业优化燃煤配比,提高机组顶峰能力,并提升机组健康水平,受阻率和非停率双双下降。2024年迎峰度夏期间,浙江非停机组重新并网耗时由160分钟降至40分钟,缩短75%。今夏浙江统调煤机非停率、受阻率分别为0.6%、0.3%,达到历史最低值。
与此同时,浙江能源结构加速转型,新能源发展势头迅猛,迫切需要现货市场支持新能源消纳。
截至6月30日,浙江省内光伏装机5947万千瓦,超过煤电成为浙江第一大电源。高渗透率伴随新挑战,在春节、五一等节假日用电低谷时期,光伏消纳难题逐渐显现。此外,部分地区光伏接入已达红色预警,消纳瓶颈与调节能力矛盾成为能源转型核心命题之一。
国网宁海县供电公司组建了多支专项服务队,对全县光伏电站、风电场等清洁能源发电企业展开“地毯式”隐患排查巡检丨胡云杰 摄
业界普遍认为,新能源的消纳利用关系能源转型成败和多方主体利益,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迫切需要加快现货市场建设,在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作为新能源发展速度最快省份之一,成熟现货市场机制为浙江高比例新能源消纳提供关键支撑。
现货市场运行后,利用现货峰谷价差释放系统调节能力,形成反映合理峰谷价差的现货市场价格,释放深度调峰能力,增加新能源消纳空间。这是因为,一方面,在现货市场上,新能源边际价格低优势逐渐显现,有助于实现优先消纳;另一方面,在新能源大发时段,通过分时价格信号引导发电企业和电力用户主动优化发用电曲线,也可以提升消纳空间。
“现货市场的价格信号、需求精准预测,清晰引导发电行为的优化,使得风电、光伏获得更大增发空间,市场化机制正日益成为支撑浙江新能源科学发展的重要工具之一。”国网浙江经济技术研究院战研中心四级职员兰洲表示。
据了解,借助现货市场,2025年以来,浙江增加新能源消纳电量超1亿千瓦时,促进电力系统清洁低碳转型。此外,浙江深入推进绿电绿证市场建设,将分布式新能源引入绿电市场。2024年,浙江绿电交易超100亿千瓦时,绿证交易超6000万张,分布式新能源交易量超20亿千瓦时。
浙江民营经济发达,市场主体以民营工商业用户为主,数量众多,市场意识强,对电价敏感。因此,浙江电力市场建设过程中,稳价要求一直较高。
“现货市场运行后,电价可选择自由度更高,通过分析历史电价,结合电价套餐特点调整企业生产流程,光伏、储能等新能源配置,可实现企业生产同最佳零售方案的精准匹配。”浙江德创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明表示。该公司是一家主营燃煤烟气治理、脱硫脱硝装备制造的环保公司。近年来,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通过响应现货市场和优化用电,深挖用电降本空间,提升企业海外市场竞争力。
浙江新昌县振新密封件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旭明则认为,“现货市场运行让企业‘喜忧参半’。喜的是通过优化用能,可以获得更大的用能成本下降空间,忧的是需要更加精准和灵活安排用电,对企业来说是一个考验。”
“用户可以积极优化用电策略,有效响应现货市场传递的供需信号。相信长周期运行后,更稳定的市场环境有助于企业制定长期的能效提升规划。”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丁一认为。
国网江山市供电公司员工在浙江江山丽人木业有限公司,对企业新投产的用户侧储能设备进行投产前验收丨周炫炫 摄
电价监测分析显示,现货市场运行后,市场充分竞争在稳定终端电价方面的作用更加明显,通过市场竞争发现电力价格,有效反映发电成本和供求关系,借助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和系统运行效率,助力浙江电力保供稳价。
据了解,截至目前,浙江中长期批发市场价格从2024年的463.8元/兆瓦时,降低至2025年的409.9元/兆瓦时,有效反映成本变化。
“浙江电力市场建设的资源优化配置作用,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形成低价电源多发、高价电源顶峰发局面,将有力支撑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浙江电力调度控制中心现货市场处处长徐立中表示。
分析认为,浙江实现现货市场长周期运行,其在规则设计、风险防控以及技术支持等方面的探索经验,对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参考价值。“浙江因地制宜加快完善省内市场功能及机制,推动多元市场主体参与竞争,持续优化价格机制,充分激发市场活力,通过市场手段有效促进保供应、促消纳、稳价格目标实现,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制度经验。”丁一认为。
业内专家则普遍认为,浙江电力现货市场平稳转入长周期运行,成功回应了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层命题——在保障电力安全供应的前提下,市场机制正成为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与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2021年,美国得州寒潮造成现货电价一夜之间飙升100倍;2024年欧洲电力交易所技术系统故障,导致德国局部时段电价飙升30倍。这些现货市场运行风险案例为浙江敲响了警钟。
丁一认为,浙江需要加强供需和价格监测,防范极端价格波动对市场主体和电力保供的冲击,强化市场监管,防范市场操纵行为,确保公平竞争。同时,完善中长期市场、辅助服务市场衔接机制,促进新能源消纳,并通过推动省间协同、完善配套机制等举措,来确保市场可持续发展。
现货是市场化环境下调度生产组织的核心环节,关系电网安全、电力保供和清洁能源消纳,也关系千万市场主体利益。未来,浙江需要进一步提高技术支持系统可靠性,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系统性风险防控能力,守牢市场运行的安全底线,这样方能让现货市场建设,真正实现有利于国家能源事业发展、企业生产和民生改善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