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公司发布2025 年半年度报告。2025 上半年公司归母净利润稳步增长8.82%;2025Q2 公司业绩同比增长7.33%,保持稳健上行。预计2025 年国家电网投资规模将超6500 亿元,南方电网计划固定资产投资1750 亿元,再创历史新高,行业保持较高景气度。公司网内核心业务稳中向好,特高压等产品市场份额高企,持续斩获大额订单;网外市场实现快速突破,新能源等相关业务贡献重要增量; 海外业务持续推进。
2025H1 公司新签合同354.32 亿元,同比增长23.46%,新签订单快速增长,为未来业绩增长提供坚实保障。公司作为智能电网行业龙头,在较高行业景气度下,预计将持续稳健上行。
事件
公司发布2025 年半年度报告,2025 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42.43 亿元,同比增长19.54%,归母净利润29.52 亿元,同比增长8.82%; 扣非归母净利润28.04 亿元, 同比增长6.94%。
简评
业绩符合预期,2025H1 稳健上行
1)2025 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42.43 亿元,实现较快增长;归母净利润/扣非归母净利润达到29.52/28.04 亿元,同比增长8.82%/6.94%。预计受益于国内外电力设备行业保持较高景气度,公司作为行业龙头,业绩稳中有增。
2)2025 年第二季度归母净利润/扣非归母净利润达到22.72/21.95 亿元,同比稳增7.33%/5.84%,实现稳健上行。
国内基本盘稳中向好,网外业务快速增长,海外增速迅猛1)网内基本盘稳固。2025H1 公司电网行业收入130.7 亿元,同比增长15.56%。预计主要系公司加强电网产品市场拓展,收入规模增长。
2)网外业务实现较快增长:2025H1 公司非电网行业收入111.4 亿元,同比增长24.72%。预计主要得益于能源低碳业务的较快增长。
3)国际业务增长强劲。2025H1 公司海外收入19.9 亿元,同比高增139%,国际业务拓展实现新收获。
2025H1 新签合同快速增长,订单充沛支撑未来增量1)2025 上半年公司新签合同354.32 亿元,同比增长23.46%。其中,国网公司系统外业务合同占比超50%,国际合同同比增长超200%,业务结构持续优化。
2)2025 年目标计划营收645 亿元,同比增加12.34%,营业成本473.24 亿元,期间费用77.41 亿元,经营目标相对企稳。2025H1 已打下坚实基础,预计将稳步兑现经营目标。
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引领科技创新
1)2025 上半年公司研发费用15.13 亿元,较上期增长5.31%;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约6.24%,持续保持高额研发投入,巩固行业头部领先地位,引领科技创新。
2)未来发展将两个方向演进:①电力电子技术及其带来的柔性化、可重构化方向。公司将持续加大电网柔性化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力度,重点突破FACTS、宽禁带半导体应用等电力电子核心技术,加快研发中高压IGBT、IGCT、转折晶闸管等器件级,构网型储能、SVG、新能源并网控制等节点级等,着力打造完整的技术链和产品链。②AI 技术及数字孪生带来的数字化、智能化方向。打造数字孪生底座,构建物理电网在数字空间的高保真动态虚拟模型,通过数据挖掘、智能推演,全面赋能调度运行、生产管控、基层作业等各环节。
行业保持较高景气度,公司网内/网外/海外协同发力1)行业保持较高景气度。2025 年1-7 月电网投资完成额为3315 亿元,同比增长12.5%。预计2025 国家电网投资超6500 亿元,南方电网计划固定资产投资1750 亿元,再创历史新高。2025 年国家电网将聚焦优化主电网、补强配电网、服务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继续推进重大项目实施等。
2)网内业务市场份额巩固提升。落地山东、辽宁新一代调度,山西、甘肃等电力现货市场,江苏、北京等配电自动化,江西、四川等新一代用采,广东阳江三山岛柔直换流阀,云平台、北斗授时安全防护隔离装置等重大项目。
3)网外市场拓展收获丰硕。中标华能乌兰察布、国电投海西州等储能,陕西佛坪、福建仙游等抽蓄,四川成眉轨道交通综合监控、万家寨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等重大项目。
4)国际业务拓展取得新突破。沙特、南美等市场放量增长,落地沙特柔直换流阀及ADMS、印尼SVC 供货等重大项目,智能用电采集整体解决方案及调相机业务成功进入巴西市场,配网运维业务应用于智利市场,变电站保护及自动化产品进入尼加拉瓜市场。
业绩预测
预计公司2025/2026 年归母净利润为84.1/95.0 亿元,PE 21.2/18.8x。
风险分析
1)需求方面:国家基建政策变化导致电源投资规模不及预期;电网投资规模不及预期;新能源装机增速下降导致对电力设备需求下降;全社会用电量增速下降等;两网招标进度不及预期;特高压建设推进进度不及预期。
2)供给方面:铜资源、钢铁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电力电子器件供给紧张,国产化进度不及预期。
3)政策方面:新型电力市场相关支持力度不及预期;电价机制推进进度低于预期;电力现货市场推进进度不及预期;电力峰谷价差不及预期。
4)国际形势方面:能源危机较快缓解、能源价格较快下跌;国际贸易壁垒加深。
5)市场方面:竞争格局大幅变动;竞争加剧导致电力设备各环节盈利能力低于预期;运输等费用上涨。
6)技术方面:技术降本进度低于预期;技术可靠性难以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