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光伏寒冬下,推进并购重组,什么信号?

2025-09-15 10:00:44 光伏盒子   作者: 时与  

光伏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过山车”。

前几年,它是最热的赛道,资本追捧、产能爆发、企业估值一路狂飙。无数地方政府争相布局,几乎所有人都笃定:光伏,就是未来的确定性!

然而,2024年以来行业哀鸿遍野;破产重整、项目搁浅、企业退市的消息接连不断。有人说,这是光伏行业的“至暗时刻”。

就在此时,地方政府开始主动出手,明确提出推进光伏等重点行业并购重组,为行业注入了“强心针”。

这一次,光伏行业究竟能否借助并购重组走出困境?安徽的选择,会不会成为产业格局大洗牌的“开端”?

01

冰火两重天

破产重整与新机遇并行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当下的光伏行业,那就是“冰火两重天”。

一边是热火朝天。央国企频频设立新能源公司,地方政府不断释放投资红利,资本市场依旧对光伏产业充满期待。短短几年间,光伏成为能源赛道里最亮的明星。

而另一边,却是刺骨寒意。行业里的中小企业,甚至部分二线龙头,正在艰难求生。

9月4日,棒杰股份发布公告:其控股子公司扬州棒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因无法清偿到期债务,被债权人申请预重整,法院已立案审查。这不是它第一次遭遇困境,而是一年内的第二次破产重整。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底,棒杰股份及光伏板块子公司在金融机构累计逾期或提前到期的借款金额合计约9.86亿元,占上市公司2024年度经审计净资产的328.97%,几乎走到悬崖边。

同样的故事,还在行业内轮番上演。

9月2日,华东重机旗下的光能科技(徐州)有限公司正式启动破产重整投资人招募工作,拟通过股权收购、资产融资、债转股等方式推进重整。这家曾拥有4GW产能的TOPCon电池片企业,最终只能依赖“引入投资人”来续命。

有人退场,就有人进场。央国企在加速布局,地方政府在释放政策,龙头企业在逆势扩张。行业的冰火两极化,被推到极致。

在这样的背景下,安徽率先出手。近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印发《安徽省以新型技术改造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行动方案》(下文简称“方案”)。

该方案明确要求:推进汽车、光伏和储能等重点行业以及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等重点领域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吸引社会资本加大投资力度,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产业链生态主导力。

事实上,这并非安徽省首次出台支持光储行业并购重组的政策。

此前,安徽省就印发了《支持光伏储能行业企业开展并购重组若干工作举措》的文件,引导爱旭股份、一道新能等电池片、组件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整合行业资源,在不增加全省总体产能的情况下实现行业龙头低成本扩张。

02

为什么是安徽?

政策为何此时落地?

很多人会问:为什么是安徽?为什么是现在?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看看光伏行业的真实处境。

2025年,是光伏行业的“至暗时刻”。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31家A股光伏主产业链企业合计亏损125.8亿元,同比暴增274%。半年报更是触目惊心——光伏“五虎”合计净亏178亿元,平均每天亏掉近一个亿。

行业的困境,可以用“量价齐跌”来形容。行业数据显示,电池、组件产量增速跌破15%,多晶硅、硅片环节甚至出现负增长。组件价格自2020年高点以来暴跌六成,企业利润空间被一再压缩。

更可怕的是产能过剩。到2024年底,我国光伏全产业链产能已突破1100GW,而全球全年新增需求仅530GW。换句话说,中国光伏行业的“产能库”几乎可以撑起两个全球市场。过度扩张的后果就是,企业只能在价格泥潭里拼死厮杀。

即便价格近期有回升迹象,但出口数据揭示了深层隐忧:2025年上半年,硅片出口量同比下降7.5%,组件下降2.82%,唯有电池片逆势增长74.4%。产业链的不平衡,正在放大企业的经营压力。

如此大环境之下,安徽出台政策推进光伏产业并购重组,并非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通过引导行业并购重组,推动资源整合,帮助企业脱离价格战陷阱,这正是行业最急需的“解药”。

03

影响深远

从产能出清到技术跃迁

安徽此举,绝不仅仅是救急,更是一次战略性布局。

首先,推动落后产能出清。

过去几年,光伏行业扩产如同“踩油门”,各地争相上马项目,产能一度失控。安徽则选择了另一条道路——及时踩刹车。2024年,安徽直接劝退、中止7个跨界电池片、组件项目,涉及产能超过80GW。这种果断出清,避免了低效产能继续“污染”市场,为优质产能腾出了空间。

其次,促进技术迭代与创新。

光伏的竞争,最终比拼的是技术。安徽此前聚焦钙钛矿、叠层电池、液流储能、氢储能等前沿技术。这意味着,未来的行业竞争将从“拼规模”转向“拼技术”。对企业来说,并购是获取前沿技术和研发团队的最快捷径。技术跃迁,正在被政策推上快车道。

再者,增强产业链稳定性。

通过纵向整合,企业能够在产业链上下游实现更高效的协同。安徽已经给出样本:到2024年,全省P型产能已全部出清,N型电池片产能占比率先达到100%;电池片、组件产能利用率分别达到67.2%和56.3%,大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种“有序竞争”的模式,恰恰是行业需要的。

最后,升国际竞争力。

安徽光储产业在海外市场也频频传来捷报。2024年,安徽光储产业出口额达到438.7亿元,位居全国第五,电池片、组件、锂离子电池等主要产品出口量增幅均超50%。

阳光电源在沙特、英国、东南亚接连中标全球最大规模的储能项目,合同金额超百亿元。捷泰科技、国轩高科则将产能扩展到阿曼、摩洛哥和斯洛伐克。可以说,安徽的企业,正在用并购和整合构建“出海”的硬实力。

从产能到技术,从链条到国际市场,安徽的政策,几乎覆盖了光伏产业的核心环节。这是一次全方位的系统性“修复”。

04

写在结语

从“高歌猛进”到“冰火两重天”,光伏行业走过的这几年,几乎是浓缩版的“盛世与危机”。

眼下,破产重整与兼并重组已经成为行业的关键词。

安徽的率先出手,无疑为行业打开了一扇“重生之门”。这扇门后,或许是一次痛苦的淘汰,但更是一次机遇的洗礼。

未来,随着更多省份可能跟进类似政策,中国光伏行业或许将迎来一轮新的“强者恒强”时代。光伏行业的下一个拐点,正在悄然到来。问题是:谁能抓住并购重组的风口,从“寒冬”中走出,迎来真正的春天?




责任编辑: 张磊

标签:光伏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