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城心养老”破题老龄化困局:中国式养老体系如何筑牢安全网?

2025-08-18 14:43:19 中国能源网

在中国人口负增长与老龄化加速叠加的背景下,“如何养老”正成为70、80、90后中青年群体的集体焦虑。8月15日,中国新闻社国是直通车“城心守岁月——共绘中国式养老新图景”主题沙龙聚焦城市家庭养老核心议题,探索系统性解决方案。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杜鹏教授的研究指出,中国式养老需立足国情,构建“政策制度化、服务精准化、主体多元化”的全新生态。

 


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人口与健康学院院长、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杜鹏 国是直通车汪俐辰摄

 

人口结构剧变:从“婴儿潮”到“老年潮”

 

中国人口结构正经历历史性转折。2022年,中国人口总量迎来由正增长转向负增长的历史拐点。 更为深远的影响紧随其后:伴随上世纪60年代“婴儿潮”出生的人口大规模步入老年期,中国已步入“第二次老年潮”(2022-2036年)。研究显示,在这15年左右的时间里,预计将有高达3.3亿人进入60岁及以上老年阶段,其规模之巨,是第一次老年潮的2.32倍。高龄化趋势则构成更深层次的挑战,预计到2065年,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占比(31.40%)将首次超过60-69岁低龄老年人口(31.11%),而到本世纪末,高龄老人占比甚至可能超过总老年人口的一半。

 

这一剧烈的人口结构变迁,将前所未有的养老压力传导至当前的中青年群体(70、80、90后),形成多层面的“双重压力”困境。在个人层面,他们不仅要为自身未来的养老生活未雨绸缪,还往往需要同时承担起照料逐渐年迈的父辈的责任,双重负担叠加,显著加剧了养老焦虑。在代际层面,晚婚、少子化现象普遍,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使得代际支持负担加重,代际公平问题日益凸显,不同年龄段人群在养老认知和期望上的差异也更加明显。在社会层面,如何有效应对即将到来的超老龄社会、确保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养老金和医保)的长期可持续性、以及弥补社会化养老服务供给的不足,构成了严峻的三重社会性挑战。

 

中国式养老路径:城心方案破解困局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国家正着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其核心框架是“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专业支撑、医养相结合”。 “这一体系通过多维度创新,旨在为‘城心养老’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杜鹏强调道。

 

首先,构建分层化、便捷化的服务网络是关键。通过打造“县级统筹资源+乡镇专业照护+村级基础服务”的三级网络,实现城乡养老服务全覆盖的重心下移。在城市社区层面,着力建设步行15分钟可达的“养老服务圈”,让老年人在熟悉的环境中便捷获取服务。同时,大力推广“家庭养老床位”模式,通过专业的适老化居家环境改造和智能监测设备接入,有效将专业机构的照护服务延伸至老年人家庭,破解居家失能照护难题。

 

其次,智慧化是提升服务精准度和效率的核心驱动力。积极构建基于物联网的健康监测系统,实现对老年人身体状况(如跌倒风险)的实时感知和预警,并能触发紧急呼叫等主动干预机制。搭建整合养老服务资源(机构、人员、医疗等)的云平台,优化供需匹配,让服务响应更及时、资源分配更高效,真正赋能服务的精准供给。

 

最后,激发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是扩大供给、提升活力的保障。 通过税费减免、运营补贴等政策杠杆,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扩大专业化、市场化养老服务供给规模。大力培育基层老年协会、涉老公益组织等社会力量,激活社区内生动力,最终形成“政府负责基本保障兜底,社会力量提供多元补充”的健康、可持续养老服务生态。

 

《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强化失能老人照护服务,建立全国互认的老年人能力评估制度。杜鹏强调:“需通过立法完善服务标准,以政策牵引资源下沉,让中青年建立稳定的养老预期。”

 

“城心养老”模式通过嵌入城市核心资源的社区服务网络,将成破解“养老焦虑”的关键路径。未来需继续推动城乡融合,让高质量养老服务可感可及,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民生基石。




责任编辑: 江晓蓓

标签:“城心养老”,中国式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