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山东打造国内首个省域特高压双环网

2025-09-10 14:17:43 大众日报
近日,海阳西开关站土建主体正式开建,象征着烟威特高压、中核辛安核电送出工程全面开工建设。此前,1000千伏高乡扩、昌乐扩,烟威特高压线路(北线、南线)、中核辛安核电送出、曹州扩已分别于5月16日、6月17日顺利开工建设,它们北达渤海之畔,南抵黄海之滨,西接鲁冀特高压环网,东连胶东核电、海上风光基地,将在山东中东部再打造一个特高压环网。工程建成后,山东电网将建成国内首个省域特高压双环网结构,对未来有效服务新能源接入、构建高可靠的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首条特高压交流工程于2009年投运,自此特高压迎来快速发展阶段,迄今为止,我国已建成“22交21直”全球最大的特高压输电网络。特高压交流工程既可实现远距离、大容量、低损耗的电力传输,又可以构网成环,协同特高压直流共同构筑坚强骨干网架,保障电网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山东人口数量多、经济体量大,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是名副其实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大省、碳排放大省,在全国能源低碳转型进程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山东特高压建设起步于2014年,历经10余年规模化建设,已形成“五交四直一环网”国内最大的省域交直流混联大电网,有力守护了齐鲁电力保供之“稳”、助推了山东能源转型之“进”。
 
当前,山东正扛牢“走在前、挑大梁”使命担当,加快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随着清洁能源基地建设深入推进,烟威地区将布局建设全省绝大部分核电、半数海上新能源项目,大规模电源的集中接入导致源荷分布愈发不均,烟威北部输电通道“卡脖子”问题日益显现。受制于线路走廊资源紧张、系统短路电流水平等因素,仅通过加强500千伏电网已无法满足烟威地区富余电力外送需求。
 
近期全球多个地区相继发生大停电事故,转型下的能源安全备受关注。新形势下,建设“安全可靠、绿色低碳、生态文明、自主创新”的特高压工程,构建新的烟威地区清洁能源外送通道,既能有效实现省内能源资源优化配置,又能大幅提升大电网安全稳定水平,充分发挥特高压保供应、助消纳、促发展的积极作用,为以坚强骨干网架推动省域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积累宝贵经验。
 
烟威特高压、中核辛安核电送出工程是首批服务核电送出的特高压项目,时间紧、任务重、难度高。国网山东电力深度汲取胶东半岛海洋文化,以“六精四化”为引领,以“六合”寓意会同参建各方,引申工程建设立足齐鲁、胸怀全局,以“海晏”象征工程安全可靠,表达电力稳定供应与社会繁荣发展的美好愿景,深入开展“六合海晏”文化赋能实践,全力争创国家优质工程金奖、国家级生态环境保护示范工程、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
 
安全生产“心与意合”。针对烟威特高压工程参建队伍多、高风险作业多、跨越施工多、近电作业多、海域施工复杂、建设周期短等难题,从夯实管理基础、做好事前防范、抓牢事中事后、加强支撑保障、长效健康发展“5个维度”,制定履责保安、预防稳安、科技兴安等“12方面”措施,严格做好“四个管住”,全面应用卫星遥感技术关联作业票、布设无人机机巢定期巡检、巡查机器人实时监控等新技术,确保安全可控能控在控。
 
质量成品“内外兼合”。聚焦“高质量、高可靠性”建设目标,制定《特高压工程关键点质量管控管理措施》,全面应用“三通一标”,差异化提升“两大两微”地区设防标准,源端把控工程品质。严把设备出厂试验关、到货验收关,应用智能扭矩扳手等智能安装工器具、无人机X光检测等技术,加强GIS、高抗等变电主设备安装质量管理,全力实现“安装一次成优、试验一次通过、送电一次成功”。
 
进度管理“高度契合”。针对工程体量大、跨越迁改多、民事协调难等挑战,以保障合理工期为重心,统筹好设计出图、手续办理、民事协调等各类计划,坚持向前期要工期、向管理要效率,推动工程建设环境友好、进度适当超前,确保设计出图、物资供应、手续办理、民事协调、现场施工、停电跨越“六个零滞后”,努力打造海阳西开关站土建主体与电气施工“零交叉”作业,坚决满足中核辛安核电按期倒送电需求。
 
技术引领“创新融合”。创新线路状态监测辨识技术,实现全线“可观、可测、可控”,保障核电安全稳定送出。深度应用国家重点节能低碳技术、建筑业10项新技术、电力建设五新技术项目,积极稳妥推广应用重载无人机,破解山区运输难题;试点应用组塔机器人,引领行业发展趋势,应用低噪声高压电抗器、山区智能旋挖钻机、X射线检测机器人等新设备,完善技术标准及验证体系,全力争取省部级及以上科技进步奖。
 
风险控制“依法守合”。针对参建单位众多,过程资料、变更签证管控难度大等问题,强化底线意识,树立现场造价管理“六个100%”目标,推行现场造价管理标准化建设。深化环保水保管理“三个到位”,构建特高压工程环保水保“三严四防五到位”风险管理体系,坚持源头严控、过程严管和责任严究,防止重大变动(变更)、环境污染事件、生态破坏事件和行政处罚事件发生,减少保护区生态扰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电网。
 
队伍建设“人才聚合”。依托特高压工程建设,加强党建与基建深度融合,专门成立工程现场“临时党委”负责指挥领导和统筹协调,构建“科学合理、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特高压现场党建工作体系。结合属地文化和红色教育资源,构建起“一现场一特色、一单位一品牌”的文化赋能品牌。工程现场成立创新工作室,积极开展基建“大讲堂”,推动“以干代练、以练促学”,培养一支“来之能战、战之必胜”高素质专业化特高压建设铁军。(程剑 毕建伟)
 



责任编辑: 江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