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行水能发电技术虽然挤身世界先进行列,在超大堤坝工程方面堪称巨无霸,但在发电水动能转换技术方面,依旧未超越西方技术的窠臼,无论葛洲坝还是白鹤滩,其它众多的电站更不用说,这就是现状。而要说进步,白手起家到工程规模,技术的超越有目共睹,这一点无疑是值得自豪的。但随着时代技术的发展,我们绝不可停留在吸收消化的层次而停止不前。
现在有个最大的问题,由于我们的资源还很丰富,继续开发的潜力还很大,更不要说对老旧电位的升级改造。如果满足于现有动能转换技术,继续沿用现在的“玻璃穹顶技术”大规模开发,一旦更为先进的技术出现,便极难进行升级改造,一影响就是百年乃至几百年!
前段时间本人在AI上厄要查询了一下数据,发现我们现在水电教程及行业很是守成,比如在基本概念和术语上还是用轴流式、混流式一类的,对此我提出了异议,AI居然生成对我的水电技术知识提出质疑,还要求提供新型的水轮机生产厂家,让我感到非常诧异,无意间刺激了我探索一回的决心。
经过思考探索,我发现现在的水能发电动能转换系统同样是西方近百年前的技术,而我们一些专家甚至是整个行业却对此极其保守,而且大有自居之势,优其在抽蓄发电这条技术路线上走过了头,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此风很不好。所以AI上也说存在“玻璃穹顶现象”,实际反映出有人既不认同水电行业存在的技术守成,又无能突破无形权威的窘境。
这些年来,为了改进水能发电技术,我粗略研阅了一遍流体力学(包括水流涡旋、汽流导涡、燃气导涡、涡喷等)及动能转换构造原理,其中有一个共同的核心,就是涡旋理论是其共同的核心理论。
那么水流力学又怎么样呢,答案是同样的,对于推动旋转运动的最佳水流运动形态只能是涡旋运动。
回过头来看,我们现行水电教科书行业通用的术语概念,如:葛洲坝叫径流式,三峡叫混流式,白鹤滩用反击式水轮机等,都是近百年前西方的技术,这些年在引进消化吸收方面有进步,但不可自居自大。
事实上我们现用的蜗壳技术本身就是涡旋理论的产物,无论水轮机是螺旋桨式还是反击式,从蜗壳出来的水流形态都是以涡旋形态冲击水轮机,经上端初级冲击后,转入水轮机涡叶之间,受压力引力作用,对涡叶产生压挤推力,推动水轮机旋转,水流形态既不是径流式,也不是轴流式,而是沿着涡叶下泻作功排岀。正常工况下,若从物理运动形态角度描述,水流实际流经路径完全受涡轮叶片涡线制约,从数理解析的角度描述,则是一条涡线渐开线形态,根本就不是什么径流进入轴流排出的浅陋之说。
现行所谓的径流进入、轴流排出之说,是建立在早前水能利用率相对低的技术状态之上的,纯属多年前一种理论认知不到位,产生的过时概念术语。由于学术理论上认知不到位,而在学科教程和行业技术垄断方面形成“玻璃穹顶”现象就成必然。
上面是从理论方面进行了必要的解析,澄清一下我们现行的学术理论存在的问题,相对现存理论当是一次理论“破茧”之役。
到此为止,守成旧理论的人该改了,教科书也该变了,数据库的相关内容也应更新了。涡旋原理是推动旋转运动的核心原理。但只有理论上的“破茧”还不够,只有依据理论创新相应的构造,才能实现真正的技术升级应用。鉴于此,本人己于两个多月前,完成了一种水能发电动能转换系统构造的改造技术升级方案(专利申请已经受理)其摘要内容如下:
这种水轮机不同於已有的任何一种水轮机,兼备把近水平冲击与涡轮机功能有机结合,形成一种混合冲击作功模式,使冲击夹角和部位进一步改善。
2、对现行通用蜗壳出水口作相应改进,使其与水轮机功能耦合,改成排管式涡旋射流管,改变了现在的平板状涡旋状态,并要求三维夹角,即:水平或垂直、蜗壳出水排管切线、水轮机叶片辐线,必须交于叶片中心受力区位,达到充分利用涡旋射流初级冲击力的效果。
3、在水轮机井壁设置涡线导流辅助冲击水槽,尽管此处水流比较复杂,但交汇合成后,加之水轮机旋转牵引力,仍能对水轮机构成周向辅助冲击力,这是弥补水轮机难以实现导流二次冲击的天然不足,唯一可取的方法。
经这样的技术升级改进,提高水能作功效率是确定无疑的。
作者:赵建东,陕西省老年大学退休调研员(从事过多种工作,对水能发电知识完全是自学自悟自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