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的暑天像个巨大的蒸笼,矿区铁路站场的地表被晒得发烫,钢轨泛着灼人的光,温度计的指针直逼50℃。可晋能控股装备制造集团铁运公司的一线职工们,脚踩热浪、头顶烈日,正用比高温更炽烈的热忱,在机车间、铁轨旁、车列上忙碌。他们是机车的“体检师”、线路的“诊疗员”、调车的“指挥官”,用每一滴汗水托稳企业外运的每一趟运输。
“0226机车刚下夜班,抓紧趁停轮时间做辅修!”机务段检修车间的指令一到,黄志刚拎着工具就往机车跑。这台刚跑完一趟活儿的机车,柴油机室像个没开盖的闷罐,刚拉开舱门,一股带着机油味的热浪就涌了出来,里头温度早超了50℃。
他先爬上车头顶部的检修位,那里空间窄得只能蜷着身子,膝盖顶着铁皮,后背很快就被汗水浸得透湿,工装贴在身上像层湿抹布。“这儿晒不着太阳,可密不透风,比外头还闷。”他抹了把脸上的汗,手里的扳手没停,正精准拧着柴油机缸头盖的螺栓,油污混着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他也只抬手蹭了蹭。
地沟里,一米八的原文军正猫着腰挪步。手电光扫过车底,检修锤跟着敲向曲轴箱、车钩连接件,时蹲时跪、侧身弯腰成了常态。30分钟检查完一圈,他扶着膝盖站起来,工装从领口湿到裤脚,顺着裤腿往下滴的水,分不清是汗还是刚蹭到的油污。
“我们常说这是‘油污桑拿’,免费蒸还带‘机油SPA’。”张育军举着新的机油滤芯笑,满手油污蹭得脸颊发亮。机务段11台机车,每月每台至少一次定修,每周还有两台常规保养,他们每周得在这些狭小闷热的“闷罐”里,扭曲着身体干满近400分钟。可只要检修完试机时,听着柴油机平稳的轰鸣声,再热的“桑拿”,大家也觉得值。
正午的铁轨更“霸道”,轨温直追50℃,光手碰一下都得缩回来。工务段的线路工们却围着古矿站15号道岔忙得正酣。持续高温让钢轨“中暑”,这处道岔因单向行车多、受冲击大,轨测磨得厉害,轨距、支距都超了限,不及时修就得影响行车安全。
“裤腿袖子都放好,别被钢轨烫着!”工长的话刚落,“铛铛”的扳手拧螺栓声、“吱吱”的拉轨器收紧声就混着热浪涌开。小李蹲在钢轨边,戴着手套的手仍能感受到轨头的滚烫,他脸凑近轨面看病害,起道、点翘的动作一丝不乱。汗水顺着下巴往下掉,砸在钢轨上“滋”地一声就没了影,工装后背早印出深色的汗渍。
“高温天干了八年,这‘抗暑战’早习惯了。”他直起腰揉了揉发酸的腰,又蹲下去量轨距,“线路平平稳稳的,列车跑着不晃,咱就踏实。”几小时后,道岔的几何尺寸终于恢复完好,阳光下的钢轨重新透着“精神气”,他们扛着工具往休息点走,脚步虽沉,背影却挺得很直。
早6点30分,车务段调车长陈军给班组发了条微信:“今天高温,藿香正气揣好,注意防暑!”8点接完班,他带着连结员们跳上调车机,第一趟作业指令就来了:“3道停车,尾部摘车7辆,做好防溜!”
“明白!”范利刚应声抓住车梯,整个人挂在车列上。此时的车皮被晒了一早,烫得厉害,手套抓上去都能感受到热度,他却眼睛一眨不眨盯着前方,“十车、五车、三车”的距离信号喊得清亮又干脆。
“看着就摘解、连挂几步,实则每步都是‘安全密码’。”车列停稳后,他跳下来蹲身检查车钩,手指划过连接处确认锁闭状态,汗水顺着脖颈流进衣领也没顾上擦。上午11点的太阳最烈,在车列旁走一趟,热浪直往毛孔里钻,可他们摘接风管、调整钩位时,手指口述“钩销落位”“风管接牢”从不含糊。“多走一步看仔细,多问一句保安全”,是刻在心里的规矩。
作业完回到休息室,每人手里都攥着瓶水,汗湿的工装搭在椅背上,没歇多久,对讲机里又传来新的作业计划。陈军抹了把脸站起来:“走,下一趟!车能安全跑,这点热算啥。”
50℃的高温烤着站场,100℃的热忱藏在每滴汗里。这些在50℃里辛苦工作的“铁运脊梁”没说过豪言,却用蜷在机车里的身影、贴在钢轨上的目光、挂在车列上的姿势,把“安全”两个字,稳稳钉在了矿区的铁轨间。